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筆談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重大論斷,圍繞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進行了全面部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有力支撐使命光榮、重任在肩。
一、準確把握教育強國目標對教育對外開放提出的新要求
開放合作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選擇。從全球范圍看,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深刻改變全球教育開放格局和進程。主要大國和教育發達國家普遍重視推動教育開放,因應形勢變化不斷調整完善開放政策,著力推進一流大學建設,培養和吸引拔尖創新人才,推進全球教育治理改革,提升本國教育的世界影響力。
從我國教育看,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實現了由被動到主動、由局部到全面、由規模到質量的深刻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在新時代中奮進,在大變局中前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活力,積極構建面向全球的教育合作伙伴關系,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新征程上,要在建設教育強國目標中把握歷史方位和前進方向,將開放合作作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優先要素和內生動力,持續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二、深刻認識外部環境變化對教育對外開放提出的新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新時代這十年,我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另一方面,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教育領域合作共生與沖突競爭此消彼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教育數字化轉型勢不可擋,數字教育全球治理日顯重要。
新征程上,教育對外開放要堅定開放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安全發展兩件大事,更加注重開放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以開放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三、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
一是持續優化教育對外開放全球布局。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努力將“一帶一路”打造成全球教育伙伴集聚區、國內國際教育循環示范區、中國教育“走出去”先行區。發揮我國東部開放高地的制度集成創新效應和中西部、東北地區的區位優勢,實現內外開放協調聯動,開拓教育共同發展新空間,由近及遠、以點帶面,鞏固拓展同共建國家的教育合作交流。
二是持續推動高水平國際創新合作。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薄弱、空白、緊缺學科專業,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把質量高、符合需要的引進來。加快推進國際產學研用合作高質量發展。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與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設立聯合實驗室,開展跨學科交叉融合和跨領域、跨國界的科研合作。堅持以數字化賦能國際化,以國際化助推數字化,舉辦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推動設立國際數字教育聯盟。
三是持續培養更多高素質國際化人才。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高?!半p一流”建設,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大力培養掌握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練運用外語、精通專業知識的國際化人才,有針對性地培養“一帶一路”等對外急需的懂外語的各類技術和管理人才。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留學教育,吸引世界杰出青年來華學習。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建設留學人才回國服務示范區,優化回國發展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四是持續推進港澳臺教育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落實教育領域中央對港澳全面管治權,不斷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持續推進港澳高校在大灣區合作辦學。完善對港澳臺學生招生培養管理服務鏈條,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構建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教育交流合作機制,拓寬交流合作平臺,加強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港澳同胞的愛國精神。支持擴大內地與港澳高校的校際合作,共建共享創新平臺,協同開展科技創新研究。加強祖國大陸與臺灣教育交流。
新征程上,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奮進的姿態,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港澳臺辦公室)黨總支書記、司長、主任 劉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