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新需求下藝術設計教育的民生落點

發布者:宣傳部發布時間:2023-01-31瀏覽次數:10

藝術設計就是把生活藝術化提升生活品質、把美好設計到生活中升華生活境界。伴隨著黨的二十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要戰略部署的實施,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方向一致的教師組建“趕集”(尋求往日集市上手工藝產品活化再設計)團隊,共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把“鄉愁”融入美好鄉村,把“美學”注入鄉村經濟,把“藝術教育”匯入鄉村振興,走出一條藝術設計專業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的“三個扎根”之路。

    課程項目扎根在特色鄉村改造上

藝術設計助力鄉村振興的理念和實踐不斷成熟,植根于鄉土傳統,交融于鄉村生活。審美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節點,以美學理念為指導,以藝術設計為手段,將美學融入鄉村環境、傳統手工藝設計和活化上,是提升鄉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徑。職業性的培養不僅是把真實項目引入課堂進行仿真職業訓練,滿足“應用型”設計教育的需求,更要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田野,感受當前村鎮的歷史文化,把留住“歷史文化”的新需求納入課程思政、設計策劃延展中,并作為設計教育扎根鄉村改造的一個具體抓手。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保留了蒲草編織技藝,全境地貌分為平原、洼地、山地、水域四種類型,全年平均溫度14℃,光照和雨量充足,利于蒲草的生長。全鎮目前還有10人左右掌握編制細蒲扇的技藝——懷中抱子扇編制技藝?!摆s集”團隊依托包豪斯設計理念,利用“設計+技藝”貫通本科、高職聯合培養項目,帶著課程項目多次來到古邳實地調研蒲編技藝,通過兩年的設計課程推進,為該項技藝提出三條文創研發路徑。

第一,原材料擴展。把材料研究作為提升價值和降低成本的依據,找到類似和相關材質的材料替代蒲草,保留手感、視覺上的共性。通過材料的加工或替換,使生產出的物品在價值控制、視覺感受和觸覺等方面都有新突破。

第二,原工藝拓展。用蒲草編制工藝來制作相關、相近產品,是文創研發的另一個方向。新制作出的其他產品與懷中抱子扇有相同編制工藝,在編制紋樣、手作習慣等方面保留著懷中抱子扇的印跡。

第三,在技藝層面。熟練掌握技藝并進行造物活動,雖材質不同但技藝相同,會給物體賦予共性的手作痕跡。這些不僅是文創研發的方法,也可以說是認定其屬于周邊產品的標準。本科學生研學“設計創意”,高職學生研習“手工技藝”,依托可持續設計理念,共同實施項目化課程,為古邳蒲編規劃新路徑、研發新產品,以“長效設計”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美學經濟”。

    項目研究扎根在城邊鄉村形象上

物是承載記憶的一個載體,建筑肌理、屋邊的樹以及老式的雕花木門、木窗、墻面張貼和老門牌等,反映了曾經居住的人們關于鄉愁的引發和留戀,也是城鄉接合部農村城市化痕跡的視覺記憶。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在城中村或城鄉接合部的村落,可以提前實現或者成為樣板。在踐行“應用型”設計教育培養時著眼民生落點,把項目實踐、項目研究放在城邊鄉村形象提升、經濟作物品牌策劃和文創產品研發上,給本區域居民還原生活優勢,是兩校設計專業融通培養的社會責任。

 以徐州戶南巷居住群村落為例,這里的社會記憶集中反映了城邊鄉村個性特征、歷史文化和生活模式,是發掘研究城市鄉村融合發展的重要場域。以此為設計研究項目,基于設計關照生活、重現場景、鏈接記憶等展開。對于這類鄉村空間留下影像和采訪記錄,研究整理作為文獻留存、作為以后社會學研究基礎資料。將戶南巷舊民居村落改建列為研究對象,重點觀察由村落改建而引發的居民日常生活與情感的變化,以此引出可以用設計解決的新需求。

2020年至2022年,“趕集”團隊開展了歷史文化遺產圖形項目,持續對戶南巷的拆遷項目進行跟蹤。在項目中,團隊將戶南巷舊民居列為研究對象,重點觀察由城市化改建而引發的居民日常生活與情感變化,收集他們日常生活之“物”,并將之轉化為集體記憶的視覺圖式。這些“舊物”作為傳統村落城市化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人們依然駐留顧盼故地而不愿離開,樹木、一磚一瓦都構成了他們對這個空間的基礎辨識和鄉愁記憶。維系好集體記憶與歷史文化的脈絡系統,才能支撐起“在地文化”的持續發展。為此通過“基因編碼”“視覺構建”“價值賦能”的轉譯,生成城邊村落遺產圖形的設計實踐模型。對戶南巷民居村落中舊物進行收集、編碼與轉譯,構建一個關于日常生活的視覺系統,以此喚起人們對“舊地”的依戀。鄉村改造過程中通過影像拍攝、居民采訪等手段,攝取鄉村當下視覺印記和民俗敘事,抽取典型色彩和紋樣,解構再重構做出的設計研究成果物化成產品。這些師生項目研究成果,也是該地區留住鄉土技藝的文創產品成果。

    教師藝術實踐扎根在鄉村田野上

立足民間美術研究活化設計是扎根鄉村田野的實施路徑,“趕集”團隊申報并完成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野草集——傳統草木染工藝的當代演繹”,作品采用鄉土原始草木染技藝將布料染色,染出回歸大地鄉土的色彩。對已有田野研究成果進行補充與深化,深化了有關染布的田野研究。在項目研究中,根據相同技藝、不同地區的比對,即以南通藍染、徐州藍印花布、浙東南頰纈為坐標,系統考察村社田野,比對不同地區染布技藝,尋求新的突破并進行藝術實踐。其作品《九歌》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并獲評為進京作品,在業界獲得一致認可,這是“趕集”團隊長期關注民間技藝、立志活化民間技藝服務鄉村振興的成果。

“趕集”團隊共同指導學生藝術創作同樣取得優異成果,指導學生廖文慧創作的作品《拓撲》獲2020年第七屆“紫金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銀獎”,學生獲得5萬元獎金?;诿佬g學院民間美術研究傳統、教學研究和社會項目參與等具體經驗,形成設計學科以田野工作為核心的方法論和基礎理論,探索建立了具有活化再設計的民間藝術遺產研究范式。

藝術教育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區域經濟,本科、高職設計教育貫通培養是傳承與研究民間手工藝的有效路徑。藝術鄉建的作用也不能僅落在給鄉村“美容”上,更重要的是激活鄉村文化資源,將歷史文化遺存和手工技藝變成鄉村發展的資產。作為設計教育機構和從業者,“趕集”團隊系統化地通過“三個扎根”讓傳統村落“活”了起來、“火”了起來。

    (作者:史小冬 王晨露,作者單位分別系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中国老头和老妇tube,久久久久夜夜夜综合国产,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japanese50mature成熟,电影手机在线观看